奮斗新征程 奔向新未來——從“五個中心”“七個新跨越”“十個新突破”看新濟南新藍圖
來源: 時間:2021-07-05
規劃《建議》全文3.1萬多字擘畫了宏偉的藍圖——
咬定“1”不動搖,向著“建設國家中心城市”目標疾馳;
瞄準“5”持續發力,向著“全國重要的區域經濟中心、科創中心、金融中心、貿易中心、文化中心”目標進發;
聚焦“7”快干實干,向著“綜合實力、發展質量、改革創新、對外開放、城市品質、治理效能、民生保障實現新跨越”的“七個新跨越”目標進取;
圍繞“10”勠力攻堅,向著“科技創新、高端智造、文化旅游、生態文明建設、醫療康養、基礎設施建設、數字賦能、民營經濟、縣域經濟、鄉村振興取得新突破”的“十個新突破”目標奔進。
“五個中心”“七個新跨越”“十個新突破”,成為濟南未來發展的目標要求和關鍵抓手,也是濟南實現高質量發展、提升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。
新目標指引未來,新藍圖催人奮進。從“五個中心”到“七個新跨越”再到“十個新突破”,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謀劃發展大計,指明前進方向,明確了新濟南的新定位、新目標、新任務,一幅壯麗畫卷在泉城大地徐徐展開。
站在新的起點上,今天的濟南有足夠的底氣和自信,這座希望之城必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成峰,為實現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“中國夢”作出濟南貢獻。
一座科技之城、創新之城正日益崛起。
建成“五個中心”濟南有優勢有底氣
加快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,就要抓住關鍵、找準切口,以關鍵領域的突破實現全局的突破。在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中,濟南明確提出,建成全國重要的區域經濟中心、科創中心、金融中心、貿易中心、文化中心,這既是濟南發展的優勢所在,也是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的需要。
經濟實力,是城市綜合實力的核心內容。建設區域經濟中心是濟南實現大城之夢的必然要求。從現實情況看,濟南完全有這樣的底氣。面對疫情沖擊,2020年,濟南GDP突破萬億元,正式跨入“萬億俱樂部”!這一數字,傳遞出的不僅是城市經濟總量的根本性躍升,更是城市經濟質量的破繭成蝶。從所處區域看,濟南無論是在沿黃流域,還是在山東半島城市群,都排在前列。
科技是第一生產力。處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時期的濟南,必然需要科學創新的強勁動力作支撐。濟南正在全力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,15家“中科系”科研院所先后落地,國際醫學科學中心、齊魯科創大走廊、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等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崛起成峰,“電磁驅動高速測試裝置”“大氣環境模擬系統”等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加快建設,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、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等新興研發機構作用日益凸顯……一座科技之城、創新之城正在日益崛起。
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命脈,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繁榮、穩定和發展。對國家如此,對城市也是如此。濟南擁有金融機構800余家,財務公司數量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1位,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均突破2萬億元,金融業增加值近千億元,位列省會城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第5位。堅實的基礎,加上省會城市的獨特優勢,為濟南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貿易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。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下,建設貿易中心,是濟南融入新發展格局、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必由之路。未來,濟南將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,以創新驅動、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,大力促進消費升級,積極擴大有效投資,加快融入國內大循環,深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,促進消費與投資協調互動、供給與需求動態平衡、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貫通,在暢通國內大循環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展現更大作為。
文化是城市的靈魂,也是城市的軟實力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,濟南歷史悠久、底蘊深厚、文化燦爛。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,濟南連續三年位列28個省會、副省級城市年度測評第1名。打造區域文化中心,能夠更好地站到全國舞臺上講好濟南故事,更好地弘揚齊魯文化、黃河文化,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提供軟實力支撐。
濟南以深化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,打造宜業、宜居、宜樂、宜游的良好城市環境。
聚力“七個新跨越”實現強省會建設新跨越
在未來畫卷中,濟南提出,到二〇三五年的遠景目標是“基本建成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”。而在“十四五”時期,濟南的目標是“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實現新跨越”。實現這一總的突破被落實到七個分項中——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、發展質量實現新跨越、改革創新實現新跨越、對外開放實現新跨越、城市品質實現新跨越、治理效能實現新跨越、民生保障實現新跨越。
實現新跨越,是“十四五”時期引領省會高質量發展的奮斗目標,是全市人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殷切期盼,也是濟南必須圓滿完成的時代答卷。
回望過往的奮斗路,這座城市以高起點的定位謀篇布局,以高精尖的突破帶動發展,以高速度的推進加快發展,以高水準的開放引領發展,高質量發展的高度與廣度、深度與速度邁上了新的臺階——地區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大關,增速位居全國20強城市第一位,實現了從“量的積累”向“質的飛躍”轉變;聚焦重點產業推行“鏈長制”,持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;在省內率先實現企業開辦“全城通辦”,榮獲2020“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”;山東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已累計推出372項改革創新措施;2020年實現外貿進出口1383億元,同比增長23%;以深化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,扎實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建設,打造宜業、宜居、宜樂、宜游的良好城市環境,獲評“中國最安全的城市”,被評為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創建示范市;教育、就業、社保、醫療、養老等民生事業加快發展,入選“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”。
迅速“長高變大”的濟南,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膨脹、經濟體量的增長,更是產業承載能力、創新驅動能力、要素鏈接能力、宜居吸引能力、輻射帶動能力的持續提升,在各方面能力提升的驅動下實現新跨越的步伐定會堅定有力,駛上快車道。
實現“十個新突破”推動“泉城號”破浪前行
整體推進,才能統籌協調,把握改革大局;重點突破,才能以點帶面,激發改革動力。
圍繞宏偉藍圖的實現,濟南提出了“十個新突破”——重點在科技創新、高端智造、文化旅游、生態文明建設、醫療康養、基礎設施建設、數字賦能、民營經濟、縣域經濟、鄉村振興上取得新突破。
科技創新是濟南推動新舊動能轉換、實現高質量發展、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必由之路;高端智造是濟南的十大千億級產業方向之一,也是建設工業強市的重要支撐;文化旅游是提升城市活力、賦能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源;生態文明建設,濟南自然條件得天獨厚,廣大群眾充滿期待;醫療康養,濟南優勢明顯,未來需要以此突破打造國際醫療康養名城;基礎設施建設,是提升城市品質的必然要求;數字賦能,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需要;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是濟南發展中的短板,也是需要推動提升的“必選項”;鄉村振興,是新時代“三農”工作的總抓手,也是打造齊魯樣板省會標桿的使命所在……
“十個新突破”,個個瞄準濟南發展中的關鍵,有的是優勢明顯的長板,有的是亟需提升的短板,有的是推進工作的“卡脖子”環節。推動“十個新突破”,靶向聚焦,精準發力,必然會助推“泉城號”破浪前行,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突破。
抓住發展良機 實現“十四五”良好開局
實現“十四五”藍圖,決非一朝一夕之功。美好藍圖不是喊出來、等出來的,而是干出來、拼出來的。
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也是濟南貫徹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、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的起步之年,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,事關“十四五”整體發展。
開局關系全局,起步決定后勢。前景美好、使命光榮,各項工作都已邁出新步伐、見到新氣象——
大力實施“強省會”戰略,濟南迎來了加快發展、跨越發展的黃金期、窗口期、機遇期。圍繞“工業強市”制定出臺《關于加快建設工業強市的實施意見》,隨后出臺《關于加快建設工業強市的若干政策措施》,工業扶持資金在20億元基礎上新增近6億元;今年一季度,濟南高技術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38.1%,兩年平均增長25.5%,高于規模以上工業14.8個百分點;今年一季度,在濟南,體現工業整體實力的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46.1%,兩年平均增長20%,拉動全市增長16.6個百分點;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,涉及生態環境、骨干路網、市政配套、公共服務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重點項目集中開工,共計25個項目,總投資335億元;為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,出臺《關于加快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提出了降低市場準入門檻、破除招投標隱性壁壘、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等30條具體政策措施;濟南將建立連接黃河-大明湖-泰山文化公園體系,2023年實現旅游年收入突破1550億元,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達到1億人次以上,值得期待;截至2020年底,濟南市1006個貧困村已摘帽退出,21.13萬貧困群眾實現脫貧,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。
這樣實干快干的例子還有很多,這些例子充分印證著強省會建設快速起勢的蓬勃勢頭,也為“十四五”開好局起好步奠定良好基礎。
成就過去,贏得現在,開創未來。美麗的濟南未來畫卷,表達了濟南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鼓舞著濟南人緊抓發展良機,準確把握“五個中心”“七個新跨越”“十個新突破”,錨定方向、全面發力,朝著勝利的既定方向奮勇前行,濟南一定能在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中躍升能級、加速崛起。